个人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计划

家庭关系管理、心理健康管理

身体健康管理

10年

10年前,18岁,读大一,应该是前20多年的一个巅峰期了。10年的时间,如果专心做一件事,应该早就成为专家了。然而,现实是,每件事都没有有始有终,没有闭环,事情往往只是开了个头,一开始就结束了。这样下去,生命后面的时间,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

生命是长跑,贵在坚持

生命是长跑,长跑只有坚持和专注才能胜利,当我老了,不想为自己年轻时没有坚持做成事而后悔。

责任

是个有家室的人了,也有了孩子,最起码给孩子一个做一面可以照的镜子。

最好的状态

我对聪明这个词有一定见解,因为在高中时,我在别人眼里是聪明的,每次考试,各科目都是前三名,高考年级第一。

那个时候的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聪明的。那个时候的状态非常好。什么样的状态呢?

回想下,其实做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并不难,我的学习过程大体是这样的

  1. 课前预习,自己看一遍并理解
  2. 上课认真听讲,因为预习过了,老师说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很好的和老师互动
  3. 课后认真做题
  4. 考前复习

分析一下当时自己的学习动机:

  1. 一开始并没有学习动机,就是闲着无聊,把书随便翻了一遍,发现自己可以不依赖老师讲课,也能够把书看懂看完。

这一块分析一下,可以归纳为自己比较主动的去学习。没有等待课堂上老师讲,然后自己被动的接收知识。

  1. 尝到了几次甜头(考上第一名,那种自信感,还有同学老师投来的目光和对待你的态度会有变化的,你会发现大家见到你都很开心)后,当然是继续保持成绩,坚持同样的学习过程了。而且也并不难,因为当时没有手机、没有电脑游戏的干扰。除了学习看书、看电视,就是找邻居的小伙伴下棋打牌之类的,电视也有时间安排,每天也只能看某个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看那么一两集,因为它只放一两集,还不能回看。。对比我两岁不到的女儿现在想看佩奇,电视手机都可以随时点播某一集,方便是方便,但是没有计划性。

归纳起来,就是外界干扰少,生活简单,娱乐设施简单。而如今互联网让人们接受信息更便捷,信息也会被商家更主动的传播(比如广告),打乱人们的计划。以前可以很专心的列学习计划。现在除了列学习计划,还要列出不做什么,抵制什么,否则会被被动的影响。比如手机和电视,根本不会一天放一集这种,需要你自己控制播放频度,或者学习的时候,采取极端的方式,不要带手机。

Time waits for no one.